2010/04/22 台灣怪談: 稅賦都是勞工在繳?稅制破網,台灣淪為不義之島
bob 發表于: 2010-04-22 08:45
圖片︰
圖片︰
圖片︰
圖片︰
圖片︰
圖片︰
作者:賀桂芬 出處:天下雜誌 445期 2010/04
台灣的財政,已是八年來最糟,而減稅大筆仍揮不停,利富政策給不停。「台灣是個不義之島。」一個中產階級的心聲,和《天下》稅改民調,都反映出受薪階級的憤怒。減稅真可救經濟?過去二十年來,從沒發生過。這種說法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直指「愚蠢、不誠實」。
五月一日,台灣九百萬勞工過節。五月一日,也是報稅的第一天。在台灣,稅與勞工,這兩者的關係令人格外不悅,很多數字足資佐證。這些數字都不是新聞,但過去兩年,情況更糟了。
在台灣,九百萬勞工,負擔全國七二%的所得稅(見表一),比美國的薪水階級苦命很多,他們只負擔國家所得稅的五六%。富國俱樂部OECD的薪水階級,平均更只負擔四九%的所得稅。
在台灣,有七百五十四萬戶家庭,但只有五百三十八萬戶繳稅,至少二九%沒繳稅。「這裡面有很多是高所得者,這些人現在已經一個月只繳六百塊健保費,將來用家戶繳健保,那這三分之一是不是不用繳健保?」一位前中央財金政務官說。
二十年前,美國《新聞週刊》稱台灣是「貪婪之島」。在台北縣新店遠東工業園區一家電子散熱器廠做業務的劉志允說:「要我說,我會說,現在的台灣,是個不義之島。」
玩錢的人不必繳稅?
劉志允和太太八萬多薪水,房貸車貸健保勞保、學費家用、牌照稅燃料稅房屋稅地價稅所得稅繳一繳,所剩無幾。「我連我家門口賣麵線不用繳稅的攤販都不如,更別說在股市殺進殺出的中實戶、和坐擁土地資產的田僑仔,」尤其這幾年的低利率環境,造就房市、股市吹泡泡,很多人的財富快速膨脹,「這些人的所得,全都不用繳稅,這公平嗎?」他氣憤地說。
「台灣真正的有錢人,都不是檯面上你看到的這些人,而是住在像帝寶那種地方很多默默無名的人,」前財金官員指出。財政部只公布過一次的資料顯示,五年前,台灣最有錢的四十名巨富,有八人一毛稅都不用繳,十七人平均只繳一%的稅。
「很多人繳的稅,和他的所得極不相稱,」經濟學家馬凱說。很多人財富的累積,靠的是房地產和證券交易,這些所得,絕大多數都不必繳稅。就算是要繳稅的收入,也有很多合法或灰色辦法避稅節稅。包括把錢變成不用繳稅的資本利得,就連現在馬路上到處可見的特殊車牌高級轎車,都是節稅的工具。
根據二○○九年IMD競爭力報告,台灣企業繳的營利事業所得稅,只佔GDP的三%,是四小龍、中、日、美國當中最低的。而佔報稅所得只有一.八八%的營利所得,又只佔國民所得統計中,營業盈餘的二成多一點。換句話說,至少有七成的營業獲利,從大大小小的洞,漏光光。
在台灣,企業愈賺錢,稅負愈輕。《天下雜誌》最新統計,已公布二○○九年財報的上市櫃企業,最賺錢的十家,賺的錢只繳了九.九七%的所得稅(見表二)。十五家獲利三十億以上的企業,稅率也不到一○%。有獲利但沒繳一毛錢稅,甚至有退稅的企業,有五十四家。比一般上班族動輒高達二一%至三○%的所得稅率,低得可以。
這麼多數字,只為了說明一件事:勞工稅重,企業和富人稅輕。而今天,政府告訴民眾,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,為了減稅救經濟,企業稅負還要再減。
政府不照顧一般百姓
從《天下》的「二○一○稅改大調查」中不難看出,租稅不公,的確是民眾憤懣不平的重要來源。
四月十四至十七日,《天下雜誌》調查中心抽樣電訪一○八四位二十歲以上民眾,結果顯示,有七九%的人同意有所得就該繳稅。但有五四%的受訪民眾,認為稅制不公,只有二四%的人認為公平。(見調查表一)
認為稅制不公的人,有七九%集中在「有些人有很多避稅管道但薪水階級幾乎完全無法避稅」、「企業有太多租稅優惠」、「富人賺很多但稅金佔收入的比例很低;一般人賺很少但稅金佔收入比例很高」、「有錢人不用繳太多稅」、「軍公教人員可以不要繳稅」以及「稅制對勞工階級不公平」等六項。(見調查表二)
對於政府將營所稅從二五%一舉降到一七%的新政策,有四三%的受訪民眾認為不公平。並有七成的人認為,這兩年來的稅改,對企業和有錢人愈來愈有利。而且,有近六成的人認為這兩年政府不照顧一般老百姓。(見調查表三~五)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克魯曼,在《減稅經濟學》一書中指出,減稅不是短期經濟管理的工具,貨幣政策才是。八○和九○年代後期,美國經濟都加速成長,雷根減稅和柯林頓時代大幅增稅,都不是原因。寬鬆的貨幣政策才是關鍵。
但雷根之後,世界各國政府要減稅,都搬出雷根經驗推銷。「減稅像注射嗎啡,很容易上癮,」克魯曼指出,「過去二十年,美國的紀錄從不支持減稅對經濟供給面有效。」克魯曼批評小布希政府減稅,「不但愚蠢,甚至不誠實」,「只圖利富人,但對窮人和中產階級簡直是雪上加霜。」克魯曼的話,幾乎可以一字不改地用到台灣現狀。
兩年來,馬政府對企業界、富人端出一盤盤租稅減免優惠,近日又為了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」落日後,彌補大企業沒有了研發等租稅抵減所造成的稅負增加,政府決定將營利事業所得稅,從二五%降到二○%。並且,為了和在野黨提出的一七.五%稅率拚場,行政院版的營所稅再降到一七%。而且,在四月十六日通過的「產業創新條例」當中,只有大企業享受得到的創新研發抵減優惠照給,再加送和創新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中小企業增雇補助。
這所謂的 「一七%加一加一」方案,成為中華民國史上,最大的減稅案。這減稅案發生的時間點,更是中華民國財政正處在八年來最糟的時刻(見表三),年度財政收支從三年前的盈餘近四百億,變成五千億赤字。
國民年金四年破產
「政府理財本來就是要穩健,台灣尤其要穩健,因為台灣處在一個兩岸關係不穩定的狀況下,」前述中央級財金政務官指出,外匯和財政盈餘的累積是台灣最重要的兩根支柱,讓台灣在面對風險的時候有能力穩定局面,「而財政這根支柱已經垮掉了,」他說。一九九○年政府負債餘額佔GDP比重不到一○%,現在已經超過三八%,逼近四○%的上限。
「這樣國家會完蛋。國民年金本來說八年會破產,現在會提早到四、五年。全民健保以後自付額一定一直提高,最後健保商品化,社會保險功能會喪失。因為無力再舉債,未來政府只能多印鈔票,通貨膨脹會跟著來,」公平稅改聯盟簡錫?警告。
至二○一一年底,馬政府上任三年半,租稅優惠和減免總共帶來六三五八億的稅收損失,等於每位國民損失兩萬七千元。至於舉債,如果保守估計明年舉債金額與今年相當,三年半新增債務高達一兆四千三百二十二億,每位國民負擔六萬兩千元。手筆空前的減稅和舉債,讓審計部急得在公布○八年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時警告:「政府財務困窘,各項租稅優惠及減免已經嚴重侵蝕稅基,財政面臨嚴峻挑戰。」
「陳水扁、馬英九當初在辯論時,講到稅,兩人說法都差不多,認為減稅創造經濟成長,稅收就會增加,」簡錫?說。但二者的正向循環,過去二十年的台灣,從來沒發生過。這可以從主計處公布的租稅負擔率,也就是政府稅收佔GDP的比率看出。OECD國家租稅負擔率平均為二八%,中、日、韓都在二○%左右。台灣的租稅負擔率,一九九○年還有一九%,之後一路下降至去年的一二%。甚至從一九九六年起,稅收成長的幅度便落後GDP成長,而且經濟成長率還從二十年前的八%降到四%以下。(見一○四頁表四)
「無業富人」到處都是
家住民生社區的王先生,無業,名下三棟房子。攤開他九十七年的綜所稅結算申報單,綜合所得只有六十一萬六千元,稅率只有六%,應納稅額一萬三千元。他的所得全是股利,已經預先扣繳六萬七千元,最後退稅五萬多。因為沒有工作,「名目所得」又低,他每個月健保費才六百元,念國立大學的女兒還申請清寒獎助學金。事實上,他九十七年的收入結算,從股票投資賺到的利潤,高達四百多萬,平常保持的投資水位,都在兩、三千萬之譜,六十萬的股利,也是這麼來的。像他這樣「無業富人」,台灣非常多。
一位批評者指出,台灣的稅制,問題不在稅率,而是在於不公平、租稅優惠太多和漏洞太多。而企業租稅優惠、股票和不動產交易所得這三個大洞,一日不補,一般民眾的被剝削感一日難除。後兩種稅,先進國家沒有一個不課。
無論不動產或股票交易,實際交易資訊掌握不易及擔心打壓市場,是政府遲遲不復徵證所稅和取消公告現值按交易價格課稅的理由。「別的國家都做得到,政府可不可以告訴我們,為什麼獨獨台灣做不到?」簡錫堦問。
「你說不動產難掌握我同意,但是股票交易現在已經全部都是電腦撮合,說難掌握就說不過去了,真正原因是怕股市會垮,」證券從業人員阮正圓說。「你可以課低一點,但一定要課。你先把它全部納進來,慢慢做才知道有什麼問題,你才能去改,」前財政高層官員建議,「稅很輕,爭執就不會大,比方賺一百塊只課一塊,且證交稅可以在證所稅裡面抵,目的呢,是先讓政府能夠掌握交易所得。」
「地價和房價採公告現值,全世界只有台灣有,」經濟學者馬凱指出。而公告地價和房價嚴重偏離市價,更是蔚為奇觀。「帝寶房價公告才三、四百萬而已,」馬凱指出,前一陣子政府有意提高公告現值在一百萬以上的房屋稅,被人一罵,政府又縮回去了。「吳院長說不提高也影響不大,公告房價一百萬以上的房子只佔三%,我看台灣房價真正在一百萬以下的才只佔三%吧,」馬凱說。
不動產交易按實際交易價格課稅,台灣的困難在市場不夠成熟,房仲制度不夠全面。學者指出,先進國家不動產交易都透過經紀公司和銀行交易,所以所有的資訊政府都能夠掌握。「長期看增值稅還是一定要取消,回歸到所得稅裡去。政府要想辦法把掌握交易資訊的前置工作一步步做好,按實際交易價格課稅是水到渠成的事,」一名前朝政務官指出。
可見,取消所有租稅優惠,擴大營所稅的稅基,同時復徵證所稅,並按實際交易價格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,充裕國庫,做各項提升台灣的投資,才是真正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的關鍵。
富人租車,賺免稅所得
眼尖的民眾發現,這幾年,馬路上車牌是兩個相同英文字母的轎車多了起來,而且都是售價動輒三、四百萬的高級轎車。「這些都是租賃用車,」台北市監理處人員回答《天下雜誌》的詢問。「有那多人為了撐場面去租這麼貴的車嗎?」網路上的討論區有人這麼問。
這一類高級出租車已經成為企業大股東及企業主的避稅工具。租車公司和企業簽三年長約,將車租給企業大股東及企業主做私人用車,「期滿後你有權用很低的價錢把這車買下來,再拿到中古車市場賣掉,差價就變成你的所得,還不用繳所得稅,」一名了解內情的企業界人士解釋。
譬如一台凌志350,價格兩百萬,自己私人用車,但用公司名義租,三年租金一百五十萬,約滿後只要付七十萬買下來,租車公司賺二十萬,車主把這車拿到市場上賣掉可以賣一百四十萬,就賺了七十萬,還不用繳稅,「你一毛也不用付,公司付一百五十萬租車費可以報費用,比公司自己買一輛車可以報的折舊還高,」他解釋。也就是說,這種車是領薪水的人得不到的節稅工具。
財政部長懂財政嗎?
為了配合減稅舉債政策,財政部長李述德的名言是「中華民國財政全世界最好」,「我順應民之所欲有什麼錯?」上台兩年,儘管媒體高分貝指責,財長寶座卻仍穩如泰山,為什麼?
批評學者的重點在:國家財政首重穩健,預算法規定經常支出必須用經常收入,經常收入要大於經常支出,多餘的錢才能用來做資本支出,不足的時候才用資本收入,這是政府財政基本的概念。但馬政府上台以來,政府收支不但轉盈為虧,且赤字暴增,「敗家」的速度令專家學者搖頭。
大學念銀行保險,研究所念企管,李部長在《天下》專訪中,曾指出政府可以像企業一樣,所有的借貸都是為了投資,所以資本支出用借的就可以,因為投資就是資產,投資就是好事。但一名前財政官員指出,「這講法是完全忽略了財政穩健。李述德財政上沒太大專業,」他批評,「你要知道,政府的投資都是蓋道路機場,會折舊的,不會生財。所以你絕對不可以說經常收入等於經常支出,你的財政狀況很好,一點都不好,而且是最危險的境界,壞得不得了的地步了。」
了解李述德的友人都知道,李述德是個個性很好的人,「所以他必須要出來幫長官擋子彈,但偏偏他的長官們經常做些讓人憤而開槍的事,」一名不願具名的友人說。
從團隊的角度來看,願意擋子彈的李述德也許是很好的團隊成員。但成就了團隊,犧牲了國家財政的結果,卻是全體人民在承擔。
台灣的財政,已是八年來最糟,而減稅大筆仍揮不停,利富政策給不停。「台灣是個不義之島。」一個中產階級的心聲,和《天下》稅改民調,都反映出受薪階級的憤怒。減稅真可救經濟?過去二十年來,從沒發生過。這種說法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直指「愚蠢、不誠實」。
五月一日,台灣九百萬勞工過節。五月一日,也是報稅的第一天。在台灣,稅與勞工,這兩者的關係令人格外不悅,很多數字足資佐證。這些數字都不是新聞,但過去兩年,情況更糟了。
在台灣,九百萬勞工,負擔全國七二%的所得稅(見表一),比美國的薪水階級苦命很多,他們只負擔國家所得稅的五六%。富國俱樂部OECD的薪水階級,平均更只負擔四九%的所得稅。
在台灣,有七百五十四萬戶家庭,但只有五百三十八萬戶繳稅,至少二九%沒繳稅。「這裡面有很多是高所得者,這些人現在已經一個月只繳六百塊健保費,將來用家戶繳健保,那這三分之一是不是不用繳健保?」一位前中央財金政務官說。
二十年前,美國《新聞週刊》稱台灣是「貪婪之島」。在台北縣新店遠東工業園區一家電子散熱器廠做業務的劉志允說:「要我說,我會說,現在的台灣,是個不義之島。」
玩錢的人不必繳稅?
劉志允和太太八萬多薪水,房貸車貸健保勞保、學費家用、牌照稅燃料稅房屋稅地價稅所得稅繳一繳,所剩無幾。「我連我家門口賣麵線不用繳稅的攤販都不如,更別說在股市殺進殺出的中實戶、和坐擁土地資產的田僑仔,」尤其這幾年的低利率環境,造就房市、股市吹泡泡,很多人的財富快速膨脹,「這些人的所得,全都不用繳稅,這公平嗎?」他氣憤地說。
「台灣真正的有錢人,都不是檯面上你看到的這些人,而是住在像帝寶那種地方很多默默無名的人,」前財金官員指出。財政部只公布過一次的資料顯示,五年前,台灣最有錢的四十名巨富,有八人一毛稅都不用繳,十七人平均只繳一%的稅。
「很多人繳的稅,和他的所得極不相稱,」經濟學家馬凱說。很多人財富的累積,靠的是房地產和證券交易,這些所得,絕大多數都不必繳稅。就算是要繳稅的收入,也有很多合法或灰色辦法避稅節稅。包括把錢變成不用繳稅的資本利得,就連現在馬路上到處可見的特殊車牌高級轎車,都是節稅的工具。
根據二○○九年IMD競爭力報告,台灣企業繳的營利事業所得稅,只佔GDP的三%,是四小龍、中、日、美國當中最低的。而佔報稅所得只有一.八八%的營利所得,又只佔國民所得統計中,營業盈餘的二成多一點。換句話說,至少有七成的營業獲利,從大大小小的洞,漏光光。
在台灣,企業愈賺錢,稅負愈輕。《天下雜誌》最新統計,已公布二○○九年財報的上市櫃企業,最賺錢的十家,賺的錢只繳了九.九七%的所得稅(見表二)。十五家獲利三十億以上的企業,稅率也不到一○%。有獲利但沒繳一毛錢稅,甚至有退稅的企業,有五十四家。比一般上班族動輒高達二一%至三○%的所得稅率,低得可以。
這麼多數字,只為了說明一件事:勞工稅重,企業和富人稅輕。而今天,政府告訴民眾,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,為了減稅救經濟,企業稅負還要再減。
政府不照顧一般百姓
從《天下》的「二○一○稅改大調查」中不難看出,租稅不公,的確是民眾憤懣不平的重要來源。
四月十四至十七日,《天下雜誌》調查中心抽樣電訪一○八四位二十歲以上民眾,結果顯示,有七九%的人同意有所得就該繳稅。但有五四%的受訪民眾,認為稅制不公,只有二四%的人認為公平。(見調查表一)
認為稅制不公的人,有七九%集中在「有些人有很多避稅管道但薪水階級幾乎完全無法避稅」、「企業有太多租稅優惠」、「富人賺很多但稅金佔收入的比例很低;一般人賺很少但稅金佔收入比例很高」、「有錢人不用繳太多稅」、「軍公教人員可以不要繳稅」以及「稅制對勞工階級不公平」等六項。(見調查表二)
對於政府將營所稅從二五%一舉降到一七%的新政策,有四三%的受訪民眾認為不公平。並有七成的人認為,這兩年來的稅改,對企業和有錢人愈來愈有利。而且,有近六成的人認為這兩年政府不照顧一般老百姓。(見調查表三~五)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克魯曼,在《減稅經濟學》一書中指出,減稅不是短期經濟管理的工具,貨幣政策才是。八○和九○年代後期,美國經濟都加速成長,雷根減稅和柯林頓時代大幅增稅,都不是原因。寬鬆的貨幣政策才是關鍵。
但雷根之後,世界各國政府要減稅,都搬出雷根經驗推銷。「減稅像注射嗎啡,很容易上癮,」克魯曼指出,「過去二十年,美國的紀錄從不支持減稅對經濟供給面有效。」克魯曼批評小布希政府減稅,「不但愚蠢,甚至不誠實」,「只圖利富人,但對窮人和中產階級簡直是雪上加霜。」克魯曼的話,幾乎可以一字不改地用到台灣現狀。
兩年來,馬政府對企業界、富人端出一盤盤租稅減免優惠,近日又為了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」落日後,彌補大企業沒有了研發等租稅抵減所造成的稅負增加,政府決定將營利事業所得稅,從二五%降到二○%。並且,為了和在野黨提出的一七.五%稅率拚場,行政院版的營所稅再降到一七%。而且,在四月十六日通過的「產業創新條例」當中,只有大企業享受得到的創新研發抵減優惠照給,再加送和創新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中小企業增雇補助。
這所謂的 「一七%加一加一」方案,成為中華民國史上,最大的減稅案。這減稅案發生的時間點,更是中華民國財政正處在八年來最糟的時刻(見表三),年度財政收支從三年前的盈餘近四百億,變成五千億赤字。
國民年金四年破產
「政府理財本來就是要穩健,台灣尤其要穩健,因為台灣處在一個兩岸關係不穩定的狀況下,」前述中央級財金政務官指出,外匯和財政盈餘的累積是台灣最重要的兩根支柱,讓台灣在面對風險的時候有能力穩定局面,「而財政這根支柱已經垮掉了,」他說。一九九○年政府負債餘額佔GDP比重不到一○%,現在已經超過三八%,逼近四○%的上限。
「這樣國家會完蛋。國民年金本來說八年會破產,現在會提早到四、五年。全民健保以後自付額一定一直提高,最後健保商品化,社會保險功能會喪失。因為無力再舉債,未來政府只能多印鈔票,通貨膨脹會跟著來,」公平稅改聯盟簡錫?警告。
至二○一一年底,馬政府上任三年半,租稅優惠和減免總共帶來六三五八億的稅收損失,等於每位國民損失兩萬七千元。至於舉債,如果保守估計明年舉債金額與今年相當,三年半新增債務高達一兆四千三百二十二億,每位國民負擔六萬兩千元。手筆空前的減稅和舉債,讓審計部急得在公布○八年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時警告:「政府財務困窘,各項租稅優惠及減免已經嚴重侵蝕稅基,財政面臨嚴峻挑戰。」
「陳水扁、馬英九當初在辯論時,講到稅,兩人說法都差不多,認為減稅創造經濟成長,稅收就會增加,」簡錫?說。但二者的正向循環,過去二十年的台灣,從來沒發生過。這可以從主計處公布的租稅負擔率,也就是政府稅收佔GDP的比率看出。OECD國家租稅負擔率平均為二八%,中、日、韓都在二○%左右。台灣的租稅負擔率,一九九○年還有一九%,之後一路下降至去年的一二%。甚至從一九九六年起,稅收成長的幅度便落後GDP成長,而且經濟成長率還從二十年前的八%降到四%以下。(見一○四頁表四)
「無業富人」到處都是
家住民生社區的王先生,無業,名下三棟房子。攤開他九十七年的綜所稅結算申報單,綜合所得只有六十一萬六千元,稅率只有六%,應納稅額一萬三千元。他的所得全是股利,已經預先扣繳六萬七千元,最後退稅五萬多。因為沒有工作,「名目所得」又低,他每個月健保費才六百元,念國立大學的女兒還申請清寒獎助學金。事實上,他九十七年的收入結算,從股票投資賺到的利潤,高達四百多萬,平常保持的投資水位,都在兩、三千萬之譜,六十萬的股利,也是這麼來的。像他這樣「無業富人」,台灣非常多。
一位批評者指出,台灣的稅制,問題不在稅率,而是在於不公平、租稅優惠太多和漏洞太多。而企業租稅優惠、股票和不動產交易所得這三個大洞,一日不補,一般民眾的被剝削感一日難除。後兩種稅,先進國家沒有一個不課。
無論不動產或股票交易,實際交易資訊掌握不易及擔心打壓市場,是政府遲遲不復徵證所稅和取消公告現值按交易價格課稅的理由。「別的國家都做得到,政府可不可以告訴我們,為什麼獨獨台灣做不到?」簡錫堦問。
「你說不動產難掌握我同意,但是股票交易現在已經全部都是電腦撮合,說難掌握就說不過去了,真正原因是怕股市會垮,」證券從業人員阮正圓說。「你可以課低一點,但一定要課。你先把它全部納進來,慢慢做才知道有什麼問題,你才能去改,」前財政高層官員建議,「稅很輕,爭執就不會大,比方賺一百塊只課一塊,且證交稅可以在證所稅裡面抵,目的呢,是先讓政府能夠掌握交易所得。」
「地價和房價採公告現值,全世界只有台灣有,」經濟學者馬凱指出。而公告地價和房價嚴重偏離市價,更是蔚為奇觀。「帝寶房價公告才三、四百萬而已,」馬凱指出,前一陣子政府有意提高公告現值在一百萬以上的房屋稅,被人一罵,政府又縮回去了。「吳院長說不提高也影響不大,公告房價一百萬以上的房子只佔三%,我看台灣房價真正在一百萬以下的才只佔三%吧,」馬凱說。
不動產交易按實際交易價格課稅,台灣的困難在市場不夠成熟,房仲制度不夠全面。學者指出,先進國家不動產交易都透過經紀公司和銀行交易,所以所有的資訊政府都能夠掌握。「長期看增值稅還是一定要取消,回歸到所得稅裡去。政府要想辦法把掌握交易資訊的前置工作一步步做好,按實際交易價格課稅是水到渠成的事,」一名前朝政務官指出。
可見,取消所有租稅優惠,擴大營所稅的稅基,同時復徵證所稅,並按實際交易價格課徵不動產交易所得稅,充裕國庫,做各項提升台灣的投資,才是真正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的關鍵。
富人租車,賺免稅所得
眼尖的民眾發現,這幾年,馬路上車牌是兩個相同英文字母的轎車多了起來,而且都是售價動輒三、四百萬的高級轎車。「這些都是租賃用車,」台北市監理處人員回答《天下雜誌》的詢問。「有那多人為了撐場面去租這麼貴的車嗎?」網路上的討論區有人這麼問。
這一類高級出租車已經成為企業大股東及企業主的避稅工具。租車公司和企業簽三年長約,將車租給企業大股東及企業主做私人用車,「期滿後你有權用很低的價錢把這車買下來,再拿到中古車市場賣掉,差價就變成你的所得,還不用繳所得稅,」一名了解內情的企業界人士解釋。
譬如一台凌志350,價格兩百萬,自己私人用車,但用公司名義租,三年租金一百五十萬,約滿後只要付七十萬買下來,租車公司賺二十萬,車主把這車拿到市場上賣掉可以賣一百四十萬,就賺了七十萬,還不用繳稅,「你一毛也不用付,公司付一百五十萬租車費可以報費用,比公司自己買一輛車可以報的折舊還高,」他解釋。也就是說,這種車是領薪水的人得不到的節稅工具。
財政部長懂財政嗎?
為了配合減稅舉債政策,財政部長李述德的名言是「中華民國財政全世界最好」,「我順應民之所欲有什麼錯?」上台兩年,儘管媒體高分貝指責,財長寶座卻仍穩如泰山,為什麼?
批評學者的重點在:國家財政首重穩健,預算法規定經常支出必須用經常收入,經常收入要大於經常支出,多餘的錢才能用來做資本支出,不足的時候才用資本收入,這是政府財政基本的概念。但馬政府上台以來,政府收支不但轉盈為虧,且赤字暴增,「敗家」的速度令專家學者搖頭。
大學念銀行保險,研究所念企管,李部長在《天下》專訪中,曾指出政府可以像企業一樣,所有的借貸都是為了投資,所以資本支出用借的就可以,因為投資就是資產,投資就是好事。但一名前財政官員指出,「這講法是完全忽略了財政穩健。李述德財政上沒太大專業,」他批評,「你要知道,政府的投資都是蓋道路機場,會折舊的,不會生財。所以你絕對不可以說經常收入等於經常支出,你的財政狀況很好,一點都不好,而且是最危險的境界,壞得不得了的地步了。」
了解李述德的友人都知道,李述德是個個性很好的人,「所以他必須要出來幫長官擋子彈,但偏偏他的長官們經常做些讓人憤而開槍的事,」一名不願具名的友人說。
從團隊的角度來看,願意擋子彈的李述德也許是很好的團隊成員。但成就了團隊,犧牲了國家財政的結果,卻是全體人民在承擔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